建言献策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建言献策 > 正文

刘子仁 立足县域特色 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更新时间:2021-07-02 16:28:00点击次数:6917次

中医药是民族瑰宝。河北省将安国中药都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保定市委提出,加快中医药、康养等产业发展,做大做强安国中药都,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已成发展要务和必然之势。

一、安国中医药发展现状

安国中药材常年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种植中药材达30多种。创建了省级中药材种植示范园10个,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2个。拥有地理标志产品3个。2020年拥有符合GMP标准的药品生产企业105家,拥有GSP认证的饮片企业66家。药业增加值42.2亿元,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9.5%,药业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城镇约占29%,农村约占32%。近年来,安国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中医药全产业链实现提质升级。“1+10+100”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工程纵深推进;中医药工业蓬勃发展,一大批国内著名大型中药企业如中国中药、同仁堂、漳州片仔癀、百消丹等入驻安国现代中药产业园区,产业聚集效应持续显现。河北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的成功举办,为安国中医药产业长足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二、存在问题

(一)中药材种植模式较为落后。中药材种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规模小、规范化程度低,没有形成统一规划和管理,经济效益低、质量无法保障、抗风险能力较弱。订单农业、规模种植所占比例低。

(二)中医药产业发展水平低,后续发展乏力。产业链较低端化,产品多集中在简单加工、初加工的成品、半成品。如园区内入驻的企业大多是简单饮片加工或传统提取生产工艺,生产饮片企业69家,而生产中成药的企业仅有5家。

(三)中医药科研创新不足,品牌效应低。在新药研发上,多采取“短、平、快”和“为我所用”的战术,导致老品种、仿制品种、低水平重复的产品多,新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少;创新投入不够,科研投入严重不足,彼此仿照,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另外,康养旅游对中医药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条的拉动作用还不够明显,中医药融合发展局面尚未新成

三、发展中医药的建议

(一)推广中药材绿色无公害种植。积极对接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加快建设占地3000亩的国家级药用植物园(华北园);以药博园为核心,加快完善园区配套功能,与中科院土壤生物研究所合作,加强技术攻关,全力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深化“企业+基地+农户”生产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订单式种植模式。在全国地道中药材产区建立连锁农场,建立质量可追溯的地产药材初加工基地,通过输出优势中药材良种,提供技术指导等,打造优质中药材原料资源平台,形成安国特色品牌。

(二)积极搭建京津冀中医药创新平台。充分利用京津冀一体化的政策优势,紧密联系京津冀地区的中科院院士、中医药专家,深化与国家中医药科研院所的合作,成立京津冀中医药创新平台,主攻中药炮制工艺、中药现代化生产、中药新品种研发、中药发酵等产业,加快集聚创新资源,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三)加大中医药产业资源向安国集中力度。建议上级部门加大行政推动、政策引导力度,鼓励各大中医学院校与安国联合办校、在安国设立分院分校、中医、中药学院,力争为安国和全国中药产业发展培养更多人才。加大中医药科研机构、中医药特色医疗机构向安国集中力度,促进医疗康养产业走向高端化。

(四)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社会资本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探索设立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机构,建设一批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中医药+文化、中医药+“药食同源”产业,支持具有特色的中医药文化产品开发,促进中医药文化与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数字出版等有机融合,加快开发一系列中医药文化的创意产品,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编辑:保定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