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建言献策 > 正文

刘平委员;关于创新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市场化机制的建议

更新时间:2021-04-12 08:18:05点击次数:9485次

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一大批农村基础设施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为乡村振兴规划的深入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部分农村基础设施使用管理、养护修复等方面苦乐不均,或超负荷运行,或闲置毁损,可持续发展状况堪忧。我们针对以政府投资为主修建的供水、污水处理、厕所、道路、停车场、文创产品等进行了重点调研。

一、保定市农村基础设施管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管护落后于建设步伐。在资金使用、项目建设、目标考核等制度建设上重建轻管,设施运行后的管护绩效考核涉及内容较少,有人建、无人管、少人用、缺人护现象较为普遍,存在明显短板。

(二)建设与管护衔接制度不健全。资产划拨、产权所属等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缺乏统一的长效管护机制,“建而不用、用而不满意”现象突出,社会资本权益保障机制缺位,参与广度有待拓宽。

(三)运行管护中市场作用发挥有待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经营属性挖掘不足,一些环境保护产品和服务的支付体系、平台建设滞后,交易渠道和实现途径有待加强,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市场化水平低,参与深度有待挖掘。

二、对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管护的建议

(一)强化社会资本有效参与,探索建设管护一体化发展新机制。一是根据不同投资主体建设的农村基础设施服务范围、管护模式,加大政府由直接提供管护服务向购买服务转变,推进建管一体、用护结合,积极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行的多元主体参与管护新格局。二是支持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护与产业、园区、乡村旅游等整体打包,借鉴威县“建管服”一体化智慧节水灌溉项目模式,延伸后期管理与养护服务的收益空间。三是允许社会组织采取“半公益半收益”的方式,参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管护,促进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实现管护目标。

(二)创新建设管护衔接机制,推动管护运营投资主体多元化一是统筹规划建设与管护运行。摆正乡村旅游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与管护运行主体的关系,突出后期管护的社会化功能设计,特别是在停车场、景区厕所和环境美化、景区餐饮、洗涤、生活污水处理等方面,充分考虑运营成本与收益的比例关系,增强社会资本的参与积极性,促进建护有效衔接。二是完善公益化管护机制。在农村道路、环卫等公益性管护机制方面,社会公益性质明显,可采用购买服务与村民自我服务相结合的方式,规范管理和有效运营,突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的科学化,提高农村粪污排放集中化,推进垃圾分类、终端处理一体化。三是强化服务意识,健全制度规则,明确政府及社会资本方职责权益,强化契约意识,科学界定行业主管部门、协调部门职责职能和村民的公众义务。

(三)精准识别管护运营风险,促进多元社会主体深度持续参与。一是关注农民的多元需求,综合考虑当地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经济条件、付费意愿、公益性质等,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服务合理定价机制。二是针对企业市场风险、融资风险、运营风险的承担能力,综合权衡程序、规则、条件,尤其是面对新冠疫情冲击,动态调整项目设计与执行,指导企业规避运营风险,稳定参与选择和对未来收益预期,力促形成稳定的伙伴关系。三是建立涵盖需求决策、投资管理、建设运营等全过程、多层次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综合评价体系及科学的后台服务评价机制,并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质量、管护水平、农民满意度等管护指标纳入基层政府干部考核。

(四)完善社会资本参与管护的支撑保障机制。一是摒弃管建不管护的传统做法,建管统筹规划,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搭建县级农业农村发展投资平台。二是促进智慧转型提升,推进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管护服务的数字化,建立有效的管护信息传递体系,配合“河长制”的推进尝试有价值信息提供者的激励措施,营造诚实守信的环境氛围,满足农村居民美好生活的向往。

《保定日报》 (编辑:保定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