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天地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史天地 > 正文

时时经受血与火的残酷考验,辗转发展中,在保定这块红色热土上,成功打击了日伪票及各种杂钞,支持了边区经济发展,解决了军政费用开支

—— 晋察冀边区银行:战斗在敌后的金融堡垒

更新时间:2021-04-27 11:46:21点击次数:116576次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战争时期,我党我军革命先辈积极创办根据地银行,发行自己的货币,创建了敌后“经济抗战”的特殊战场。

晋察冀边区银行就是这样的一家银行。它成立于1938年2月18日,3月20日正式挂牌营业。抗战胜利后,边区银行随边区政府迁往张家口。1948年7月22日,晋察冀边区银行与冀南银行合并组成华北银行。至此,晋察冀边区银行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存在的十多年时间里,晋察冀边区银行在保定众多地方留下了“足迹”:第一张边币设计成型于安国、印制于阜平法华村;《晋察冀边区银行行歌》诞生在阜平麻棚村,自此“行歌”风行各级银行……

此外,阜平也是当时边区银行钱款的主要保管地。为保管好边区银行的每块金银和每张钞票,面对日寇的威胁杀戮时,阜平的党员和群众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首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草创,筹备印制出第一张边币

在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展柜中陈列着一张红色底纹的一元钞票,上面小黑马耕地的图案透着宁静的田园韵味,这是晋察冀边区银行当时印制的第一张边币。

俯视这件弥足珍贵的文物,仿佛瞬间把人带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1937年12月,吕正操率人民自卫军到阜平整训,与聂荣臻司令员商谈决定建立边区银行。

想要建立银行,就必须发行货币,筹建印钞厂成为首要任务。吕正操以在安国商会收缴的3万块钱作为准备金,还推荐军需官关学文负责筹建银行事宜。

安国是当时的药材集散地,有不少为商号、药行印制商标、广告、包装纸的印刷厂。据史料记载,当年12月中旬,关学文来到安国。在当地进步人士冯国俊等人的协助下,他招收了二十多名工人,集中了十多台小石印机、手打号码机和相关辅助材料,还在安国县城药王庙附近的一座大院子里,建立了人民自卫军军需处印刷所。至此,边区银行建设迈出了第一步。

为加快筹备工作,关学文派人四处采购油墨等印刷物资,并选派有设计制版能力的赵毅林、李德义二人制作票版,要求钞票图案设计要突出“搞好生产、支援抗日”主题。

按此意见,经多日构思,边币的样子终于被设计出来,主景是小黑马耕地图案,票券为横版,面值一元。

1938年1月中旬,日寇侵占了保定一带的平原地区。晋察冀军区和边区政府做出调印刷所到阜平的命令。1月20日清晨,关学文带领第一批工人从安国出发,向阜平开进。工人坐大车,前后都有人民自卫军护送。4天后到达阜平县城。春节过后不久,第二批人员也全部到齐。

在阜平县城,票样经聂荣臻审批后,赵毅林和李德义就立即赶制印版,其他工人经短暂休整后便前往阜平城西的法华村,在村小学南边几间平房里安装上七八台小石印机,开始正式印刷。

虽机器、工房简陋,但干部工人热情很高。20天后,第一批钞票印好,用骡子驮着,由工人护送到阜平城里的抗日银行,完成“经理盖章”和“签字”及打号码、检查封包等最后工序。

后来,晋察冀边区银行发行的币种十分丰富,曾发行过20枚铜元、一角券、二角券、五角券、一元、二元、五元、十元、伍拾元、壹佰元10种票子,也发行了200元、500元、1000元、2000元、5000元5种大面额的纸币。

反击,货币战线上与敌“白刃战”

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里,主要流通的不仅有法币,还有各县自制的土票。最让人头疼的,还有侵华日军投放到民间的大量伪钞。

由于没有自己的货币,根据地只能被动地使用法币和其他货币,金融市场极为混乱。

1938年3月20日,晋察冀边区银行在山西五台县石嘴镇的“普济寺”内正式营业,发行晋察冀边币作为本位币流通。发行货币的同时,边区银行开始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以巩固独立自主的边币市场,稳定根据地的物价。随着形势的需要,又先后在冀中、冀西、冀热辽建立了分行,领导各区银行工作。

聂荣臻元帅在其回忆录中详细记述了把杂钞和伪钞挤出边区的办法:以边区政府为中心,实行“斜坡贬值”,一直推到敌占区。例如,一元河北票子在阜平值五角,离远一点则值六角,越靠近敌占区值得越多。这样,边区流通的河北票子,就不翼而飞地回到敌人的怀抱去了。

此外,晋察冀边区银行还依据物价波动情况和边区进出口的淡旺季情况,适时调整晋察冀边币与其他钞票的比价。为打击敌人兜售假钞的行径,晋察冀边区银行配合边区政府,在群众中持续开展反假钞的各种宣传教育活动。

很快,各种杂钞和伪钞被挤出边区,有力反击了敌人的各种经济掠夺活动,支持了经济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群众亲切地称晋察冀边币为“抗日票”“红票子”。

为庆祝边区银行所取得的成就,1940年3月20日,在阜平麻棚村召开边区银行成立两周年大会,还特请晋察冀军区西北战地服务团周巍峙谱写了《晋察冀边区银行行歌》,歌词曲调悠扬动听,深得与会者赞扬。

自此“行歌”风行各级银行。“像个战士工作简朴而认真,像个统帅在经济上挺进。边区银行工作者,来自大众为大众……”在炮火连天,战号频吹之际,工作生产之余,边区银行人自唱自听以激励斗志。

守卫,鲜血和生命筑起安全屏障

根据地与敌占区毗邻,老百姓饱受敌人围剿骚扰,银行也自然成为“游击银行”,边打游击边搞银行业务,办农贷,办兑换,宣传边币的信誉,动员群众拒收伪钞等。在敌人据点林立,日夜频繁的扫荡中,银行工作人员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日夜奔跑,食不定时,和衣而睡,东游西击,极端困苦。

“在那个年月,为了生存发展下去,边区银行不得不经常转移。”对晋察冀边区银行历史研究多年的河北金融学院教师李秋生说,存在的十多年时间内,边区银行有六年以上是驻在保定所辖各县,尤其是阜平各村。保定无论山区还是平原都为其在发展边区经济、保障军需、支援抗战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因离总行驻地最近,在日军扫荡时,阜平成为边区银行钱款的主要保管地。在根据地从事过金融工作的人都记得这么一句话——“人民群众是银行真正的保险箱”,阜平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一起用鲜血和生命为这句话做了朴素而真实的注解。

1942年秋的一天,时任阜平王家村党支部副书记兼保密员的王熙朝,接到上级任务,负责坚壁保管三麻袋边区钞票。当晚半夜,趁夜深人静,王熙朝把三麻袋钞票背到大南岭顶附近一个极不易被人发现的石洞藏起来。他自己则在不远处的小河沟里趴下,准备日军若来就开枪射击将其引走。离家前,他亦嘱咐妻子孙宝英带上大儿子和逃难来的岳母到白河沟掌村去躲避,小儿子跟爷爷去别处。

第二天,孙宝英和大儿子及母亲刚走进白河沟掌村就被日伪军捉住。无论日伪军如何威逼利诱及污辱,孙宝英始终未说出钞票的下落,最后惨死在刺刀下。年仅9 岁的大儿子和母亲亦未能幸免。下山后,看到三具尸首,王熙朝嚎啕大哭。在掩埋亲人尸体后,他更加坚决地与敌人战斗。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1943年秋,边区政府临时转移到阜平张庄村后,边区银行经理关学文来到张庄,将两箱金子交给曾任边区银行出纳员的刘增欣坚壁保管。刘增欣找到张庄村党支部张书记,张书记将金子交给儿子保管。但第二天张庄村就遭到敌机轰炸,张书记的儿子被炸死,两箱金子遂由张书记亲自保管。晚上虽敌军又对该村进行了烧杀抢掠,但被坚壁保管的两箱金子丝毫未损。

时光流转,硝烟早已散尽,愈合了战争的创伤,保定大地发生了沧桑巨变。进入新时代,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东风吹来,诸多金融机构追寻着先辈们战斗过的足迹,在保定这片红色热土上,继续书写着新的蓬勃向上的金融传奇。

来源 保定日报  记者王威

(编辑:保定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