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论坛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政协论坛 > 正文

倾力“六保”复苏经济

更新时间:2020-04-22 11:16:20点击次数:5109次

来源  人民政协报

“六稳”之后首次提出“六保”,对于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切实增强紧迫感,稳住经济基本盘,把握发展主动权,尽快恢复中国经济活力,确保实现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指引作用

4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六稳”之后首次提出“六保”,对于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切实增强紧迫感,稳住经济基本盘,把握发展主动权,尽快恢复中国经济活力,确保实现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指引作用。

同一天公布的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今年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但3月份主要经济指标降幅明显收窄,经济复苏步伐正在加快。这表明各项复工复产政策效果逐步显现,给了国内和全球市场更多的信心。但是,当前经济社会中的一些挑战仍然较为突出,其中既有疫情带来的短期困难,也有长期性、结构性问题。同时,海外疫情扩散增加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严峻复杂、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这就要求我们在坚定信心的同时,决不能掉以轻心;在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作为“六保”中的“首保”,保居民就业就是保民生、就是稳经济,也是我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紧盯需求、多措并举,把保居民就业放到第一优先位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9%,比2月份下降0.3个百分点。如果考虑到疫情对服务业的影响仍在持续,海外疫情对制造业订单的冲击目前很难估量。再加上年内还有870万大学毕业生,就业必然是对我们的最大考验。可以说,这也是考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指标。将就业和民生作为核心KPI(关键绩效指标),也有利于地方官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保基本民生。疫情直接影响居民收入,再叠加物价上涨因素,对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困难群体加大保障力度十分紧要。要完善社会保障,做好低保工作。及时发放临时价格补贴,给困难群众提供公益性岗位或以工代赈,兜牢民生底线。居民有工作就有收入,也才有消费,经济复苏才有“底盘”。要千方百计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纾困解忧,通过保市场主体稳就业,这是巩固和增加就业岗位的的基本盘。与此同时,加大对重点行业的帮扶,如出口导向的制造业,受到全球疫情蔓延的影响订单减少,预计第二季度相关企业的岗位需求会进一步下降,损失的职位数还会增加。而零售批发、酒店餐饮等面向国内消费者的消费服务行业,随着国内民众工作生活的正常化,在第二季度的工作岗位需求会逐渐恢复。要加大对重点群体的帮扶,如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灵活推动就业和创业创新。

保市场主体,意味着要保持帮扶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政策的精准有效性。加快落实减税降费、降低融资成本、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降低房租等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保中小企业还可考虑如下政策措施:一是整合现有部分财政资金,并利用抗疫特别国债,设立中小企业紧急救助资金。二是中央财政给予地方一定补助,支持其发放消费券。消费券不能“撒胡椒面”,应主要用于线下实体消费,在具体类型和用途上可根据各地状况细化,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并向受疫情冲击导致收入锐减的中低收入群体倾斜。三是出台更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减租”纾困措施。减免国有资产类经营用房的房租,延长国有资产类经营用房的租赁期限,给中小企业吃定心丸。与此同时,还需要强化上下游行业、大中小企业之间的衔接互通,向内寻求订单,减弱外部需求下降的冲击。

保粮食能源安全,就是保物价。虽然总体上看粮食不存在安全问题,但大豆等饲料材料的进口需求依然较大,猪肉价格还没完全稳定。一些主要经济体的粮食出口因物流受限,对粮食期货价格可能形成干扰。而国际石油价格冲突未到结束时,也可能酿成新的地缘政治事件。因此,对于粮食和能源失控必须要有底线预期,以免影响宏观调控。

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这不仅强调对外部环境变化未雨绸缪,也预示着对内部产业链供应链协调的新部署。我们既要努力维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同时也要加大国内创新的力度,摸清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家底,提高国内产品的替代率,防止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断裂对国内企业形成重大冲击。着手调整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加快数字化升级。特别是外贸导向型的产业链,要融入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数字化转型、核心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

保基层运转,就是保证基层社会恢复正常秩序。受疫情影响,财政收入普遍出现下滑,刚性支出压力加大。通过加大转移支付、适当增加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加大地方专项债规模,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要密切监测经济运行状况,聚焦疫情对经济运行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推出更加有力管用的政策措施。从总量和结构同时入手,在供给和需求两端协同发力,把党中央作出的一系列具体部署落实落细。因地制宜、对疫下药、因疫施策,全面做好“六保”工作。

(作者张连起  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


(编辑:保定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