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天地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史天地 > 正文

乾隆五谒尧母陵

更新时间:2019-10-30 09:33:37点击次数:42804次

引言:乾隆一生对尧母崇敬有加,奉行以孝治国;“以天下养”自己的生母皇太后,曾五次拜谒望都县尧母陵,其中过程如何?其间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乾隆的生母为钮祜禄氏(电视剧《甄嬛传》中甄嬛的原型),十三岁时入雍王(乾隆父亲雍正胤禛)府为侍女,七年后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诞育乾隆,名为“格格”,实为侍妾。又过了将近十年,才被刚即位的雍正册封为熹妃,其名位仍在皇后乌拉那拉氏、贵妃年氏和齐妃李氏之后。钮祜禄氏虽处境卑下,但为人温恭善良,饱学诗书,与弘历感情很深。在她的悉心抚育之下,天资聪颖的弘历表现不凡,六岁即能诵《爱莲说》,从康熙的众皇孙中脱颖而出,深得康熙钟爱,康熙对钮祜禄氏评价颇高,他命钮祜禄氏将弘历好生教导,等弘历长到十二岁时便接入宫内读书。亲自教授弘历“帝王之学”。康煕“灼然有太王贻孙之鉴,而燕翼之志益定”。也就是说,康煕因为看重弘历,而下定了传位胤禛的决心。胤禛就是弘历之父雍正皇帝,雍正归天之后,弘历继位,乾隆从自身的经历中,深深地体味出,他以庶出之子,且生母又是出身微寒的侍女,他最终能荣登大宝,御极天下,绝对离不开母亲的教诲之恩。所以乾隆对生母钮祜禄氏有着深厚的亲情和异乎寻常的报恩之心。

帝尧之母庆都,位列三妃,将同为庶出之子的放勋培养成人,辅佐放勋15岁时为唐侯,20岁时便取代帝挚称帝于平阳,成为千古一帝。所以,乾隆自比为尧,处处向尧帝看齐,其母钮祜禄氏“承皇考而赞襄内治,俭勤昭浣濯之风;鞠藐躬而备笃母仪,言动示诗书之教。”才德可“纪美于陶唐的尧母。”

他登基后首先向大臣宣布的治国纲领就是:“圣朝以孝治国。”并以身作则,表率天下,提倡孝道,无不把事亲放在优先的地位。下旨将钮祜禄氏尊封为崇庆皇太后,移居慈宁宫,尊称为“尧母”,号称“以天下养”。意思就是愿意以全天下的财力,来奉养自己的母亲。

尧母名庆都,庆都(望都)县乃尧母生长和殒落之地,故以庆都为县名。自古以来,县邑就有尧母陵庙著称于世。乾隆帝以孝治国,所以对尧母推崇有加,曾于乾隆五年(1740)批阅直隶总督孙嘉淦的奏请,御笔题准:“直隶省庆都县今名望都。系帝尧生长之乡。向有尧母陵庙。年久坍塌。令该督饬属动项修理。据实报销。”并于乾隆六年(1741)四月拨专款开始修葺庆都县尧母陵庙。

乾隆十一年,首谒尧母陵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十月初八,庆都县城内彩棚高张,礼乐喧天。千乘万骑簇拥着皇家仪仗在尧母庙前停下,五色龙旗迎风猎猎,翠华羽扇两厢分开,先下御辇的乾隆皇帝,宝盖当头,亲自将皇太后钮祜禄氏从凤銮上搀扶而下,共步尧母庙中,其后翎顶辉煌,节钺集簇,宫女随行,扈卫影从,盛况空前。

他此次驻跸庆都县,就是“奉皇太后”西巡五台山回銮归来,特意到尧帝庙、尧母陵拈香祭祀,以示敬仰之情,并向尧母祈福。他认为尧母功德无量,以尧母之名为县名是对尧母不恭,应该回避。特下急诏给内阁:“朕自正定回銮,固城祈水间有县与尧母同名,虽述古之意也,触目踌躇,于意弗安。其易之,仍为望都!”由此,庆都县正式易名为望都。

乾隆十五年,二谒尧母陵

乾隆十五年(1750年)八月末,乾隆帝奉皇太后、率皇后一行,先至遵化县谒孝陵(顺治帝陵)及景陵(康熙帝陵),九月初西行至易县谒泰陵(雍正帝陵),继而车驾南巡,巡幸嵩洛(嵩山和洛水的并称,指河南洛阳一带地区)于十月底回銮途多经望都,乾隆皇帝想起多年前为庆都县下旨易名望都县的往事,并由尧母的贤德联想到汉代吕雉专权乱政,感触颇多,题诗一首:

     过望都怀古

回銮经古县,怀古周道左。

胡乃尧母同,易名始自我。

圣母及圣子,相望丛祠妥。

风雨晦暝中,慈孝欢如昔。

蜡腊走乡农,鸡豚荐香火。

三代犹斯民,直道终无堕。

夸大自名门,钩弋遭坎坷。

其子胡为情,行权过险果。

孝武固寡恩,吕雉实肇祸。

望都境内民风古朴淳厚,景致恬静悠然,一路落暮苍烟,疏林碧水,大有陶唐遗风。这位年轻的皇帝不禁诗兴大发,又连续吟成《望都道中即景杂咏》四首诗:

    望都道中即景杂咏

    其一

    背看古邑断烟苍,十里邮亭不记长。

    为爱寒鸦啼个个,分明合作阅倪黄。

    其二

    归根叶落路阴轻,霜气侵柯静籁生。

    可识元冥不相籍,传来峭景先行程。

    其三

    古戍寒村农务稀,装棉薄具御寒衣。

    艰难传语材官看,裘马休夸轻与肥。

    其四

    一带疏林碧水边,景光检校迟垂鞭。

    遥看马耳生云气,更拟含毫咏大田。

乾隆四十六年,三谒尧母陵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二月,乾隆西巡五台山途中,驻跸庆都县,拜谒尧母陵,为尧母庙御书匾额“中天启圣”, 并至帝尧庙拈香恭拜,再次亲书“巍然如瞻”的牌匾。他看到尧母陵庙和帝尧庙外貌有些破旧,感慨叹息,深为遗憾,再次敕命朝廷发国库专款予以装饰重修.并题诗一首留念:

谒尧祠、尧母陵瞻古

尧母陵瞻古,尧皇祠谒灵。

瓣芳烟引白,双柏色标青。

柯干殊三五,东西映户庭。

去舆回望皋,谟典望仪型。

望都览古

望都有尧祠,完县有尧城。

四千年以下,考古信难微。

且如一尧耳,数处有尧陵。

吕览在谷林,刘王谓济阴。

班固地理志,以为在成阳。

罗泌作路史,曰葬冀州城。

冀州地甚广,究以何为贞。

即今钱载议,亲见平阳曾。

舍是他似伪,山原迥神明。

然斯事体大,讵可轻变更。

古帝所藏处,即天锡佳京。

亲礼少皞墟,原据曲阜平。

后世惑祸福,堪舆说乃兴。

无据宁袭古,慎重论从公。

祠则各仍旧,不悖可并行。

乾隆五十一年,四谒尧母陵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农历三月,乾隆西巡五台山归来,銮舆经望都,再谒尧母陵庙,并前往重修的帝尧庙拈香敬拜。他看到尧母陵庙与帝尧庙被修葺的流光溢彩、焕然一新,非常高兴,流连于望都美景,不忍离去,再次留诗一首:

丙午季春再谒

总角读尧典,一钦贯始终。

未能见乎道,敢不佩诸躬。

庙貌瞻斯近,心源溯莫穷。

万年依古柏,那计复西东。

尧母陵庙与帝尧庙虽经重新修葺,但乾隆觉得尧母陵庙、帝尧庙规制狭小且仍有被雨水浸渍坍坏之处,与尧母和帝尧之功德地位不符。经当时的直隶总督刘娥奏请,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题准,直接动用直隶藩库的银量予以扩修,均按帝制规模增建尧母陵庙和帝尧庙附属设施,并据实造册题销。

乾隆五十七年,五谒尧母陵

乾隆五十七年(1792)三月十五日。已达八十二岁高龄的乾隆帝,最后一次西巡五台山,回銮经过望都,他认为国家大治多是尧母与尧帝庇佑之功,第五次驻跸庆都县城,按照乾隆五十一年的祭拜程序和规格,以年迈之躯在尧母陵前举行祭祀,再到帝尧庙拈香行礼并留诗一首:

瞻礼帝尧祠

克明递致协和盛,本末之诗总以钦。

法典一篇无多语,崇祠万古有瞻今。

即兹四月愁旱志,敢负九年乂水心。

咨兵嵗当八十六,帝吾师也兆先谌。

乾隆奉行以孝治国,天下大治,使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达到了顶峰时期,其繁荣景象无论在质和量上都远胜于前朝。实现了中华民族规模空前的“大一统”,为现代中国的版图和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到处都是“舞遍两行红结队,儿童齐唱太平年”的盛况,历史上赞之为“乾隆盛世”。而望都县尧母陵庙和帝尧庙也因为乾隆帝的数次拜谒,成为天下人向往的“孝德圣地”。

 资料参考书目:《乾隆皇帝实录》、《皇朝通典》、《清稗类钞》、《大清一统志》(嘉庆版)、 《望都县志》(光绪版)、《新清史本纪》、《清史稿》、《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光绪重修本。

 

文史委 (编辑:保定政协)